咨询热线
023-68662366

新闻中心

NEWS Information

粤东地区首个大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投入使用

作为粤东地区首个、全国首例在填海造陆区建设的大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汕头市东海岸新城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已于今年7月下旬竣工并投入使用。

据悉,该项目的建成运营能够有效解决空中“蜘蛛网”及路面“马路拉链”等城市管理难题,进一步打通城市地下“脉络”,畅通城市“血液”循环,保证管线布局合理、维护便捷、运转高效,节省城市空间,增强管线综合防灾抗灾能力和使用寿命,为加快推进汕头东海岸新城新溪片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地下管线改“分居”为“合住”

东海岸新城综合管廊位于汕头东海岸新城新溪片区,是省、市重点项目。管廊全长约14.54公里,分为三纵三横6条管廊,设置于中央绿化带和道路人行道下方,采用三舱设计,其中电力、燃气管道分别为独立舱,通讯、给水管线为综合舱,并设有监控中心一座。

该项目于2019年开工建设,至2021年7月竣工验收,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综合管廊主体(含主体、逃生口和区段出入口、通风口等)以及附属设施(含消防设施、排水系统、人行和检修通道、监控中心等)。

羊城晚报记者日前驱车到项目所在地走访时发现,由于建设有地下综合管廊,汕头东海岸新城新溪片区的主干道不仅路面上没有各种电缆线,城市道路常见的各种窨井盖也几乎没有,驾车体验和道路美观感大大提高。

“一般来说,城市的马路下都埋着供水、燃气、通信、电缆等诸多管线,一旦管线有故障或者施工单位不小心挖断管线,就会造成马路不停地被挖开、回填,这就是许多市民颇为反感的‘马路拉链’现象,综合管廊的建设可以避免了这种现象,减少对市容、交通产生严重影响。”中交汕头城市综合管廊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工程建设部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那么,地下综合管廊是长什么样子的呢?

记者日前在管廊内部走访时看到,整个管廊看上去仿佛是一条长长的矩形隧道,各个功能舱的内部空间都比较宽敞,其中尤以通讯、给水综合舱最为宽敞。各个功能舱除了有可供管线入驻的支架和水泥墩外,闭路监控、通讯设备、照明、通风排气、防火、排水等设施一应俱全,成年人可在其中直立行走、运输小型物料。


“管廊内还安装了烟感报警器和全自动喷淋灭火设施,每200米设有一个自动防火门,一旦发生火情,能够及时隔断,最大限度控制事故损失。”据项目建设单位的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讯、给水管线和电力、燃气管道对安全性能要求不同,因此综合管廊采用了分舱设计,不同类型的管道互不干涉,以往埋设在普通城市道路下方各种地下管线“分居”的现象将变成“合住”,地下管线各个主管单位“各自为战”的管理模式也将成为历史。

智慧型管廊实现“管控营”一体化

据介绍,汕头市东海岸新城综合管廊目采用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该模式是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领域建立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合作期共20年,其中建设期2年,运营期18年,项目完成验收后自动进入运营期,随时供片区内各相关单位入廊使用。

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与汕头东海岸新城低碳性、生态性、可持续性的规划发展理念相互契合,而该项目配套建设的一座堪称综合管廊“大脑”的监控中心则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代城市管理与发展新动力的具体体现。

记者日前走进该监控中心采访时看到,这座建筑面积约1449平方米的大楼内设有8大系统,11个子系统,具备综合调度、应急指挥、参观交流等多项功能。指挥中心内,一块巨大的弧形LED大屏监测着地下综合管廊的实时动态,管廊内各舱的温度、湿度、供氧等基本情况及各个系统的运行信号会实时自动上传至监控中心。

“现场管理人员可以直观了解管廊内部的各种设备运行情况,一旦综合管廊出现了异常情况,智能系统也能精准识别,并将修复任务直接下达给相应工作人员。同时,智能型操控系统还能对巡检人员进行可视化管理、无关人员实现防范入侵管理,对管廊内部环境和设备进行监测,使之始终处于一个安全的状态。”监控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综合管廊可以用现代化、集约化、智能化、可视化来概括。


“我们在地下管廊内部安装了700多个摄像监控,这种24小时实时检测的自动化系统大幅提高了对基础设施修复的效率,通过现场可视化、问题可视化、隐患可视化,达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目的。”汕头市东部城市经济带建设开发管理中心的主任陈大标告诉记者,监控中心还担负与电力、供水等部门的报警和事故处理联动通信任务,确保整个管廊以及内部各种管线能够安全、高效运行。

陈大标告诉记者,汕头市东海岸新城新溪片区地下综合管廊具有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突出优势,能够极大方便了电力、通信、燃气、供排水等市政设施的维护和检修,而且由于管线布置紧凑合理,有效利用了道路下的空间,节约了城市土地资源,是实现“管、控、营”一体化的智慧型管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