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23-68662366

新闻中心

NEWS Information

成都地下综合管廊在建200公里 将达1000公里


机器人巡检地下综合管廊。



曾经,电缆、通信、燃气等城市管线要么架在空中,交错复杂地“网”在街道上空,要么直埋入地下,如遇维修,就要把马路“开膛破肚”。如今,在天府新区雅州路,这些管线都搬到了一个叫地下综合管廊的“集体宿舍”里。

国庆期间,这条宽度10米多的城市地下“生命线”没有因假期而放松保障,如往常一样安全而又高效地运转。

10月6日,记者下到3米多深的地下管廊,打探这里智能管理的“奥秘”,看一看硬核科技到底如何为“地下生命线”的安全保驾护航。

机器人巡检

替代人工日常巡检80余项

从10号舱入口处进入天府管廊雅州路片区,最引人注意的是头顶上两排酷似小灯笼的消防装置,然后是一排排架子,这些架子给管道搭好了“床位”。在这里,一辆小型车辆可以自由通过,是成都目前唯一可通行车辆的管廊。

入口处,一个头顶着两只“大眼睛”、四个粗粗小轮子的小型机器人正在等待出发指令。当指令发出时,它立即向11号舱门驶去,行驶五六米后,便在舱门前停了下来,两只“大眼睛”对着门旁的电力设备和管廊上方的监控设备“左看右看”,“这是在对配电系统、消防系统进行巡检。”天府管廊雅州路片区负责人介绍,“它会将发现的问题进行自动图像分析,将结果推送到后台电脑上。”

记者在控制中心看到,这台小型机器人每到一处停下来,电脑端屏幕上也同步出现相应的画面,同时,实时显示此处的氧气、温度、湿度、硫化氢、甲烷等环境质量参数,以及红外线感温反馈情况;预警系统时而弹出一些预警信息,精确记录着哪个点位“指示牌不工作”“通风异常”等等。

“以前,我们人工巡检,每天可巡检5公里,并需要配备多个巡检工人,效率较低,还容易出现错误。”该负责人表示,“现在巡检到问题都是马上上报,效率提高了近50%。”

“可以替代人工日常巡检80余项。”该负责人介绍,利用机器人巡检,巡检数据将自动记录、分析、应用,后期还可以进行自动派单,效率将进一步提高。

500个监测设备

发现参数超标立即报警

9月8日16∶26,日月大道分控中心的系统突然弹出一个画面——两个未戴安全帽的男士,从逃生口闯入管廊内。画面显示:电力舱第7分区,有人员非法入侵。

“这里是日月大道分控中心,未经允许,不能进入管廊,请快速离开,谢谢配合!”分控中心值班人员一边通过广播系统发出警告,一边又拨通管廊内的固定电话,“电力舱第7分区,有非法入侵,请立即前去核实情况。”

两分钟内,廊内工作人员到达现场,及时驱离了非法进入人员。

记者在现场直击,日月大道分控中心模拟IT大道管廊发现外来人员非法入侵后从告警到处置的全过程。

记者在综合管廊内看到,固定电话在廊内每隔100米就设一部,“管廊内目前没有移动通信信号,为了监控中心与综合管廊内的沟通联络,各舱室均设有固定语音电话。”

成都市管廊监管中心负责人介绍,监控中心就是管理地下管廊的“大脑”,而地下管廊内每公里安设500多个监测设备,其中环境与设备监控、安全防范、火灾自动报警等系统相当于“眼睛”和“耳朵”,当“眼睛”“耳朵”发现氧气、温度、湿度、硫化氢、甲烷、液位等环境参数超标时,就会立即进行报警。

同时,系统也自动记录报警的具体时间和位置,联动防火分区和监控中心的声光警报器,自动启动风机、水泵等设备,喷洒灭火粉,开启照明等装置,并在综合管廊系统平台弹出报警位置视频画面。

智能管理体系

市级管理平台+多个分控中心

成都东部新区机场南线地下,一条宽3米多的地下管廊正在浇筑成形。宽敞的管廊内部,将汇集电力、燃气、供水、通信等管线。

这是成都在建的其中一条地下综合管廊。

根据成都出台的技术规范,该地下管廊与天府国际机场、地铁18号线的专用供电电缆以及机场周边道路、地库、地铁等其他地下构筑物一体化建设,以提高地下空间利用率。

作为国家第二批综合管廊试点城市,成都市正全力推进管廊建设工作,计划到2035年,建成管廊约1000公里。据了解,目前成都市在建管廊约200公里,正式移交纳入管理的管廊20余公里,预计年内还将移交10余公里。

随着成都管廊建设步伐的加快,管廊管理工作也在同步有序推进。据介绍,成都市综合管廊智能管理体系由市级管理平台和多个分控中心组成,构建全域监督管理和片区运维管理结合的管理模式。(记者 李霞 文/图 制图 赵蕴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