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23-68662366

新闻中心

NEWS Information

武汉“地下生命线”已开建156千米 各类管线“住”进地下 亮出美丽天际线

image.png

焊工在焊接热力管道 极目新闻记者黎先才摄

image.png

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综合管廊内部 通讯员供图

image.png

中法武汉生态城管廊大屏显示系统集各项数据于一体 极目新闻记者黎先才摄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黎先才 通讯员 武建 张妮 徐汉强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被称为保障城市运行的“地下生命线”。它集电力、通信、供热、给排水等管线于一体,让原本杂乱无章的各类管线都“住”进同一个地下廊道,既能有效解决“空中蜘蛛网”难题、美化城市景观环境,也便于检修,减少管线事故、提升防灾能力,还能破解“马路拉链”问题,避免道路反复开挖。

极目新闻记者获悉,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综合管廊已于本月中旬正式运营,首条入廊的热力管道正加紧安装,相关工程管线也将陆续入廊。

武汉市城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汉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十四五”规划将优化地下综合管廊结构、功能、布局,更大发挥综合管廊效益。

1 热力管道预计6月完成

“目前我们已铺设热力管道近2千米,预计全长3.5千米的热力管道施工任务将在今年6月完成。”5月25日,中国一冶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综合管廊项目施工经理熊俊向极目新闻记者表示。

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综合管廊项目位于武汉市蔡甸区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全长8.1千米,按照“两横一纵”(生态城大道、琴润大道、知音湖大道)规划布局,其中由中国一冶负责承建的综合管廊为十字交叉部分,全长约5.7千米。

当日,记者在项目管理人员指引下,走进7.5米深地下管廊空间。管廊内部布置有综合管道舱、电力通信舱、高压电力舱等并列舱室,并配备完善的照明、通风、排水、消防及监测监控系统。与室内高温不同的是,管廊内凉意十足,数名焊工正对热力管道进行焊接。

工人刘师傅告诉记者,敷设安装的热力管道大小不一,每段管道长6米,直径为600至1000毫米不等。“厚壁大管道管口的焊接采用多层多道焊,多层多道焊缝时会逐层检查,合格后方可焊接次层,直至完成,目前我们正以每周完成200米段的速度推进,力争今年6月完成施工任务。”

记者了解到,前期,在蔡甸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和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的积极推动下,该综合管廊启动区能源站热力管道、管廊自用电缆入廊工作已完成。整个热力管道全长3.5千米,其中由中建三局施工的1.2千米长新天南路地下综合管廊热力管道施工任务已完成。

除热力管道外,近期电力、通信、给水、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也将陆续入廊,分层铺设在廊内的支架上。

据悉,位于新天南路和永琴路交汇处的能源站,今后将热能从热力管道引入7.5米深的地下管廊,途经新天南路管廊引致知音湖大道管廊,通过知音湖大道管廊引至新天北路管廊,再通过管廊管线引出分支口,连接各个居民小区、学校、医院及产业园区等,实现为周边103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住宅等提供集中供冷供热服务的目标。

2“智慧大脑”内高效运营

上述管廊目前已正式运营,如何在第一时间发现哪一段的管线存在问题?在湖北省管廊监控中心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综合管廊监控中心可以快速做到,这个被称为“智慧大脑”的地方,可实时监测管廊内的数据状态。

该综合管廊监控中心总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室内含大屏显示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门禁系统、通讯系统与排水系统。

在该监控中心,记者注意到,室内墙上有一面大屏显示系统,室内有一排长办公桌,桌上设有多台监控电脑,多名运营人员正不时查看运维状态。

运营人员告诉记者,大屏幕显示系统是充分利用大屏幕数字拼接墙系统对各类信息包括多媒体网络、计算机、各类监控视频等提供强大的处理和显示功能。“它能够直接在高清晰度、大规模数字拼接墙上进行调度管理和远程监控,形成综合管廊监控和报警的数字化、图形化、安全管理的信息化和调度指挥的科学化。”

“管廊内所有设备都有一个IP地址,在监控中心通过光纤传输进行远程控制,实时监控设备运转情况,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设备并维修。”熊俊介绍,管廊监控系统将各防火分区内的视频监控、入侵报警、环境与设备监控、门禁、通讯与排水系统的传感器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监控大屏幕实时显示各种设备运行情况。

据悉,管廊监控中心配备语音通信系统,方便各区间工作人员之间、现场工作人员与监控中心值班人员联系。

此外,建成后的地下管廊,进出管廊检修需通过智能终端操作,未来将采用机器人巡线管理。“机器人的摄像头是旋转的,可针对各种角度详细观察,通过照片和影像将舱内现场情况传回监控中心,能够视频解决的就远程解决,不行再派人员下去处理。”运营人员表示。

3 发挥地下“潜龙”更大效应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俗称地下“潜龙”,是城市建设现代化、科技化、集约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城市公用管线建设综合化、廊道化的发展必然趋势。上述管廊的建设,是武汉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运营的缩影。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武汉市已有诸多综合管廊项目先后建成。

作为华中地区第一条城市综合管廊,武汉中央商务区综合管廊采用干线综合管廊和支线综合管廊相结合的布线方式,总长6.1千米,其中干线管廊3.9千米,主要沿云飞路、振兴二路等道路布设,呈“T”字形状;而支线管廊也有2.2千米,主要沿珠江路、商务东路、泛海路等道路布设,呈“P”字形状。

目光转向天河机场综合管廊,该项目全长超5千米,整个机场11平方千米内的各式管线,都通过该管廊铺设至各区域,主要用于天河机场T2、T3航站楼、南工作区、北货运区等相关配套设施共11平方千米范围内的供水、供电、通信、供热服务。

在新洲“阳逻之心”,该区首条综合管廊全长4.8千米,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中国二十冶项目负责人介绍,地下综合管廊配备计算机网络、自控、视频监控和火灾报警等系统,具有远程监控、智能监测、自动排水、智能通风、消防等功能。

以往,位于武汉黄家湖大道的道路两旁高压铁塔林立,8千米的道路两旁立着97座高压铁塔。如今,全长8千米的黄家湖大道地下综合管廊将沿线的高压铁塔及所有管线都“收入囊中”。

武汉市城建局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武汉市开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共35个、长度达156千米,其中已建成廊体116千米,投入运营里程81千米,下一步将优化综合管廊系统布局,深化综合管廊利用。

此外,武汉市城建局已组织编制武汉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十四五”建设规划,既对“十三五”期间建设综合管廊项目的实施现状、规划衔接与融合程度等进行总结评估,同时结合武汉市城市更新改造、重要功能区建设、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策划一批综合管廊项目。“‘十四五’规划要考虑管廊之间的连通,成网成片,覆盖面更广,功能更强,才能发挥更大效应。”上述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