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23-68662366

新闻中心

NEWS Information

“地下动脉”有了“智慧大脑”

8月18日早上8点,王传智照例戴好安全帽,穿上印有“管廊运维”的深蓝色工作服,确认携带了人员定位卡和记录仪后,跟同事开始了一天的地下管廊巡查工作。据他介绍,两人一组,1天可以巡查10公里,这是威海全市地下管廊近四分之一的长度。

跟随王传智的匆匆脚步,记者进入滨海新城地下管廊的水电舱。这里宽约4米,温度常年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非常凉爽。舱内一侧是直径近1米的宝蓝色钢制输水管,顺着廊道延伸至远方,在水管上方,数根黑色电缆搭在银色不锈钢桥架上,它们与其他管线一起,共同保障威海市民的用水、用电等需求。

image.png

威海市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于2016年正式开工建设,截至目前,管廊总长超过40公里,总投资近35亿元,资金来源包括地方政府债券、中央专项债券、省级建设投资补助,以及社会资本等,入廊管线包括电力、给水、污水、雨水、通信、热力、燃气、再生水等8类。

“地下管廊造价不菲,但从长远来看,它能节约大量社会综合成本。”威海市滨海新城建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管廊运维经理窦汝锋说,“以热力管道为例,入廊的管线公司可以省掉开挖、恢复路面等费用,据我们测算,每公里能够节省约500万元,并且管廊自2017年试运营以来,从未出现过异常,具有很高的安全系数。”

这条地下管廊有一“聪明”之处:地下管廊智慧管理平台。该平台应用了“三维建模+GIS可视化管理”、人员定位系统等技术,共享应急部门及热电集团、水务集团、国网公司等管线单位751路视频信号、410处温湿度、410处氧气浓度、626处红外报警、1000余台烟感探测器等信息。

通过各种传感器,平台做到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能够24小时实时检测温度、湿度、氧含量等数据,若出现异常自动预警,自动打开风机、水泵等设备进行处置,保障管线安全。

“城市地下管廊建设,建设是第一步,管理是第二步。”窦汝锋说,管廊建设投资大、公益性强、回收期长,该如何收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运营,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加快推进融合基础设施升级,是山东数字强省建设的重要方向。记者从省大数据局获悉,我省正进一步加快智慧高速、智慧港航、智慧机场、智慧高铁建设,有序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今年年底前,将建成济青中线智慧高速,完成济南和烟台机场ITC信息楼等重点项目建设,让群众切实享受更多“数字红利”。

“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要通过提升城市品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智慧生活的需求。”省大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廉凯说,“我们要树立‘城市是市民的城市’理念,让群众在越来越多融入城市肌理的应用场景中感受到新型智慧城市的现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