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至4月29日,以“创新: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主题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举办。其中,在2024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国际海绵城市发展大会上,众多嘉宾齐聚探讨海绵城市领域的创新应用场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难点与重点、城市更新中如何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后如何更好地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等。
在与会嘉宾看来,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要进行理念的更新,还要在试点示范后,进行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落地。此外,经验的复制与推广、降成本、产业化发展也很重要。
4月29日下午,2024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国际海绵城市发展大会举行。主办方供图
“海绵城市是一种新质生产力”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早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简称“75号文件”),这是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也是自2015年开始,我国开启了“海绵城市”的试点工作。官方最新数据显示,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在全国90个城市开展试点示范。
今年3月,《节约用水条例》公布。该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水平。开展城市新区建设、旧城区改造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应当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因地制宜规划、建设雨水滞渗、净化、利用和调蓄设施。
这意味着海绵城市建设将在我国各地城市得到进一步推动。
会上,住建部城市建设司一级巡视员邢海峰通过视频致辞称,当前,我国正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90个国家级试点示范城市取得明显成效,带动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全面推广。
作为“75号文件”的主要起草人,住建部城建司原副司长、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会长章林伟表示,海绵城市试点示范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下一步,一定要把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贯穿我们国家的未来城市建设中,让整个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都要按照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进行调整。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部分人对海绵城市存在误解,不乏一些“无用论”的声音。“真正理解了海绵城市的建设肌理,就会知道海绵城市无用论和万能论都是错误的,一定是协同作用,是一个灰、绿、蓝三种基础设施进行结合的过程。”章林伟说,海绵城市是一个新的理念,是一种新质生产力。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最核心的问题”
目前,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还有哪些难点需要去解决?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顾问、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海绵城市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全表示:“90个城市试点示范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应该很明显了,特别是全国各个城市对海绵城市的接纳度与十年前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是,我们仍然感觉到工作推进很难。做了十年了,第一大问题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最核心的问题。”
张全还说:“我们看到的全是这儿有海绵项目,那儿有海绵项目,但是这些项目在系统里起到什么作用?这个城市的大部分专家都说不出来,对整个片区、整个流域有什么作用,也都没有做出总结。”
“早期,海绵城市建设以工程样板推进,后来说系统化工程、产品检测,十年以后仍然没有达到我们预想的效果。”张全进一步表示,“海绵城市到底要做什么,我认为‘20条’更聚焦在内涝上,这可能是‘20条’最根本的内容,也是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最近应该注意的问题。”
“虽然十年过去了,海绵城市真正发展下去的路还很长,我们要坚持走下去。”张全说。
早在2022年,住建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提出“20条”海绵城市建设具体要求,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和主要目标,强调问题导向,当前以缓解极端强降雨引发的城市内涝为重点,使城市在适应气候变化、抵御暴雨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韧性”。
章林伟补充说:“治涝的问题,大家只做了源头,没有做大排水系统,没有进行蓄排和内涝的平衡,把海绵狭义化了,源头减排的结果是,没有全面地做,只做了一块,问题就出在这儿。”
在新建与更新中,海绵城市建设是两种理念
我国的城镇建设空间逐步由大规模增量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阶段,进入到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在城市更新中,如何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北京市水务局局长刘斌表示,在城市新建与城市更新中,海绵城市建设是两种理念、两个完全不同的节奏。新建要在规划设计的引领上达到海绵城市的层面,更新则保持一定的定力。新建是马上见效的,更新必须要考虑技术可行性、成本控制,包括社会的容忍度,只有把时间拉长了,更新的成本才会大幅降下来。
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赵锂看来,在城市更新中,要把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与措施纳入进去,采取一些包括灰绿结合、以绿色为主的技术手段,理念一定要在更新过程中体现,而且一定是多专业的,不能某个专业主导。
赵锂表示,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老百姓不理解不愿意做,主要是干扰太大,影响了正常生活。“我们要做微干扰、微介入,诸如部分非现场施工,采取工厂化、成熟的装配式设施、技术等。更重要的是,把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纳入城市更新过程中,整体上解决源头减排当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更新,住区环境得到提升,老百姓一定会欢迎的。”
“海绵城市绝不是一场运动”
那么,试点示范之后,如何更好地建设海绵城市?
章林伟认为,理念必须进行更新。“搞海绵城市是个理念,理念要跟着走,理念带动方法,方法带动措施,这就是新质生产力,我们必须进行调整。”
“说到内涝的问题,要么就是蓄,要么就是排,有足够的排水能力也淹不着,现在的问题是,城市密度发展的强度这么大,哪有这么多体积,必须是蓄排与内涝的忍受程度相结合,这就是海绵的理念。”章林伟说。
章林伟进一步表示:“现在,我们的问题是大家对方法还不太熟悉,应该通过试点示范逐步熟悉方法,然后就是标配。”
在标配上,章林伟认为,要重视标准规范,标准规范就是尺子,必须进行调整。要建设强制性的标准规范,给行业设置门槛,将来要做设计时,必须达到这方面要求。过去搞住宅建设就是先做小区试点,2003年出了住宅设计规范,现在也是这条路子。将来,标准规范就是基本,必须做到。
章林伟表示,海绵城市绝不是一场运动,如果要是一场运动,新时期的发展要求根本实现不了。从这个角度来讲,海绵城市的理念必须作为基本建设的一个要求,就是标配。标准规范就是强制的,这是城市将来的衡量标准,做不到就是不合格的城市。“海绵城市一定是可持续发展的,不是一场运动,试点示范完了,就得大面积铺开,这是我的观点。”
此外,刘斌指出,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把实践进一步提升为理论经验,再去指导实践,成本效益、分析很关键,在一些具体的技术上,要进一步深入,把成本再降下去。一旦有了规模,必须把成本降下去,只有成本降下去了,才能真正地变成强制性标准。“强制性标准是通过研究、实践得出来的,只有这样做才是最合理的,才能为城市的发展、国家的发展乃至全球在海绵城市建设上做出我们的贡献。”
“我们在试点城市总结了大量案例,这些案例的复制推广也是非常关键的。此外,一定要产业化发展,以产业带动技术,带动整个理念的落地,这样才能在后来把标配进行推广。”刘斌说。
新京报记者 段文平
编辑 武新 校对 刘军